寒潮来了!这些健康风险提示要牢记

2024-02-21 82 0

2月20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寒潮橙色预警,预计2月20日至23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将自北向南先后出现降温,日平均或最低气温普遍下降8至12℃。寒潮会带来哪些健康风险?又该如何预防?就此人民网记者采访了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刘怀政。

“气温下降可导致人体血管收缩,呼吸频率加快。”刘怀政介绍,寒潮期间,寒冷天气易造成浅表皮肤损害而形成冻疮,加重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的疼痛。易诱发气道痉挛、呼吸系统免疫功能异常,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急性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易引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短暂性脑供血不足、脑卒中等。同时,还可能加重泌尿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如慢性肾病、糖尿病等。

刘怀政提示,寒潮橙色预警期间,婴幼儿不宜外出,确需外出时,要特别注意其头部、胸腹部、足部的保暖。

儿童不宜长时间外出,确需外出时,应由成年人陪伴,穿着防寒衣物。同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其冻伤和失温症状的发生。

孕妇外出时宜有人陪伴,注意防滑防摔倒,如出现紧急情况及时就医,也需要密切关注冻伤和失温症状的发生。

老年人不宜外出,外出时宜有人陪伴。使用手杖、轮椅等助行器的老年人要注意设备的防滑。独居老年人注意与家人、朋友或社区工作人员保持联系。

慢性基础性疾病人群不宜外出。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头晕、冷汗等症状应立即休息,服用急救药物,如果持续不能缓解,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尽快进入温暖场所。提前储备一定量的常用药,服药需遵医嘱。

户外作业人员尽量减少户外作业时间。户外作业时,宜使用便携式取暖物品,穿戴防寒工作服,并避免潮湿。衣物潮湿时,及时更换。了解周围的救援设施和联系方式,如出现紧急情况及时寻求帮助,并停止作业,尽快进入温暖场所。夜间作业应保证良好的照明。

本文来源:人民网

什么是寒潮?寒潮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

2006年中央气象台制定的我国冷空气等级国家准中规定寒潮的标准是: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72小时内气温连续下降12℃以上,并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

为什么我国的冷空气来自西伯利亚?

冷空气主要来自西伯利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西伯利亚位于高纬度地区,冬季时接受太阳的短波辐射较少,同时向外太空辐射热量,导致能量收支为负,从而使得该地区非常寒冷。

2.能量损失:由于北冰洋地区处于亚洲大陆的腹地,能量损失更为严重,因此冷空气多在这里堆积和形成。

3.冷空气路径:虽然冷空气有多种路径可以入侵我国,但大部分冷空气都会途径西伯利亚,特别是中西伯利亚地区,这一区域被视为冷空气入侵我国的关键区。冷空气从这一关键区出发,通过西路、中路、东路、西北路等路径入侵我国,其中前三路都需要经过西伯利亚地区。

因此,西伯利亚成为冷空气进入我国的主要源地。冷空气从这里产生并向南移动,对我国的气候产生显著影响。

相关文章

出分啦!~
经历过高考的学子都是英雄
高考三天倒计时
过立夏 迎高考
谷雨的民间习俗
在麻醉科学习气管插管

发布评论